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餐菜谱手帐推荐图文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餐菜谱手帐推荐图文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把孩子教育成“乖孩子”有没有问题?
把孩子教育成“乖”孩子有没有问题?
什么是乖孩子?
如果搜索一下,百度汉语给出的定义是:乖孩子是指受人喜欢的孩子。
按照百度给出的定义,只要你喜欢,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是乖孩子。那问题其实不整自明。
可以把你的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”把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孩子有没有问题?“。
下面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翻译之后的问题:
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怎样能培养出听话的孩子。
简单分两种可能:
一种是家长做得特别好,非常懂家庭教育,而且身体力行,亲子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。能够准确的把握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边界,不对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。
这样你眼里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听话的孩子。
相信有很多的家长,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总是操碎了心,很多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又乖又懂事羡慕不已。时常都会感叹,谁谁家的孩子那么听话,我家孩子也能这样就好了。但是家长们要注意,太“乖”未必是好事。
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,有天我4岁的女儿,在和我走在路上的时候,突然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向我道歉。是孩子在饭店看动画片的时候,有别的孩子凑过来看,她不乐意,就哭着把那个孩子挤开了。
当时我并没说她什么,她和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和她说,这件事做的不对,喜欢的动画片和朋友一起看才精彩。她在回家的路上,突然的就良心发现什么的,跟我道歉。她说:“妈妈对不起,我今天犯错误了,我以后再也不犯错了,绝对的。”
我和她说:“没事啊,犯错误很正常,不犯错就长不大了。”轻描淡写的一段对话,晚上带着孩子写手帐的时候,我问她今天有什么要写的,孩子就说:妈妈说,犯错误很正常,不犯错就长不大了。这个我确实没有想到,孩子居然会对这件事记的那么深。
总的来讲,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很乖的孩子。我从不阻止她做大多数不危及性命的事。曾经她还很小的时候,我给她一杯红心火龙果汁,那时候她两岁,完全get不到这是什么东西,该怎么喝什么的。结果就用了各种方法,包括把手伸进去抓之类。
最后的结果是,小孩整个人连人带衣服的全部变成了火龙果的颜色。整个过程我就蹲在旁边默默的看着,觉得很有趣,孩子新鲜探索的过程真的比想象中美好。前两天还发生了一件事情,给孩子报了美术宝1对1的课程。当时信心满满,非常高兴孩子能有这种学习机会。
一开始,孩子非常积极主动的和老师互动,老师问一句她答一句,行云流水的我都有点惊叹。开始上色的时候,整个孩子都亢奋了。画到最后的几个动作是:把整个手掌涂满颜料在纸上印,不过瘾,再把颜料直接的挤到纸上,用手抹开,然后再拿一个颜色挤在抹开的色块上,接着,把一整杯水倒到画纸上,再用湿纸巾把水擦开。
你好,我是立哥。关于教育孩子,我一直有一个观点,就是掌握恰当的尺度。
如果对孩子管的太严,可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。进入学校进入社会,容易变得唯唯诺诺。即使被人欺负也不敢反抗。
如果对孩子管的太松,可能人造成孩子任性,做事不考虑后果。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,会形成胆大妄为,不听劝一意孤行。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。
关于这个如何掌握尺度?我说一个案例供家长参考。如果父母带着孩子去超市,看见一个玩具汽车。孩子想买父母不同意。如果孩子的表现是就地打滚儿哭闹不止,就说明家长对孩子管的太松。孩子的任性已经初步养成。
如果家长给孩子商量。家中已有相同的玩具,咱们不买玩具了换成水果。这样子买回去大家都能吃。如果孩子同意了,就说明孩子的教育比较好。遇事能商量还有自己的判断能力。
如果孩子拿着玩具看了又看,但是不敢给父母说想要就说明管的有点太严。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,这样进入社会就容易被欺负。
这个尺度的把握要靠父母和孩子长期了沟通和教育。如果现在孩子就有点儿唯唯诺诺,建议家长多鼓励。如果现在孩子的任性已经养成,建议家长趁着三到12岁的教育黄金期,一定给孩子提前说不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用乖和不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,而且很多人认为“乖孩子”就是“好孩子”。而且,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,每一个家长、每一位老师都会对孩子们进行“听话教育”:在家里面,要听家长的话;在学校里,要听老师的话,让学习就赶紧学习,让看书就赶紧看书,让做什么,就赶紧做什么,只要听话,就会得到父母老师的喜爱,就会被认为是乖孩子、好孩子。人们会更多的觉得乖孩子懂理,听话,那么,这样培养出来的“乖孩子”到底有没有问题呢?答案是:有。
1.“乖孩子”会过渡自我压抑。
其实很多“乖孩子”是害怕家长与老师的威严而被迫表现出听话,顺从,因为他们知道,不听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,孩子只是一味的觉得自己只有让父母老师感到愉悦、满足,自己才有价值,这些孩子只能压抑自我,但是,我们想过没有,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,压抑的时间久了,迟早会出问题。新闻上就报道过一个大学生***害死室友的事,而且最关键的是,这个大学生从来都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, 试想,一个“乖孩子”怎会向自己的同学下毒手?
2.“乖孩子”容易丧失自我。
其实,很多时候,乖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,很容易丧失自我,太多的“乖孩子”,人生已经被父母编排好的,学画画,学书法,学武术,学舞蹈,学各种特长,孰不知,父母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防碍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和健康的发展。孩子稍不乐意,就会得到无尽的批评甚至打骂,孩子们只能屈服在父母的这种威严下,久而久之,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这种编排,在处理一些问题上,没有一点主见,经常性考虑别人的感受,什么事都要去征求别人的意见,自己根本拿不定主意。这样的“乖孩子”是很得父母及家人还有老师的认可,但是,进入社会呢?能适应社会吗?
3.“乖孩子”可能会有比较薄弱的人际关系,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。
“乖孩子”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,他们可能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,对父母唯唯诺诺,一切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进行,这些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很差,无论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爱情上都会感到不顺心,不顺意。在人际交往中,他们的乖巧过于突出,会显得周围的人格格不入,更无法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。
所以,在平时,我们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,多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,对孩子多一点认可,多一点鼓励,不应将孩子培养成说一不二,说什么做什么的顺从的“小绵羊”,听话的“乖孩子”。
《高考,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》
郝峰涛
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,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,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。
一,人才是全科(全面)发展,还是优科(优势)发展?
纵观历史,横观社会,凡是有成就的人,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,而非均科全才,正是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,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,自然会选择“优势中心发展模式”,以某一方面为核心,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,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“中心趋势”,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。
二,学习是“从外到内”的灌输,还是“由内到外”的觉醒?
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“从外到内”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,但是谁能理解孩子“由内到外”觉醒的渴望呢?学习的本质是:三分知识,七分非知识;三分看的见,七分看不见;三分学习已知,七分探索未知;三分靠教育引导,七分靠自我觉醒。学习源于自然变化的力量和社会变化的力量,而教育只是一种***孩子成长的力量。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“拔苗助长”,反而会延迟、扼杀孩子“由内到外”的觉醒。
三,高考是“指挥棒”,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?
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“语数外+文理科”,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,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,可在高考科目“语、数、英、政、史、地、理、化、生、体、音、美等(皆百分制)”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,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。比如:甲生自选“生数理英”四科计分,乙生自选“生化数史”四科计分,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,择优录取。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,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、多样性和差异性。
四,教育是因材施教,还是无差别包容?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餐菜谱手帐推荐图文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餐菜谱手帐推荐图文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