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餐美食文化发展变迁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餐美食文化发展变迁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是中餐文化?
中餐文化历史悠久、博大精深,相信不管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是身在异国的中国同胞,或品尝过中餐的外国人民,都无不对中餐的美味赞不绝口。中国是一个食材极其丰富的国家,且自古以来就有“民以食为天”的说法,这都为我国中餐文化的兴盛发达奠定了基础。
我国的中餐文化博大精深,中餐饮食独具特点,不管是食材、餐具还是烹调方式都独具中国特色。
中餐文化”这一称呼,是将中华饮食文化置身于异域饮食文化中,与不同国家、民族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而自然产生的。
中餐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根源辐射出来的饮食文化。它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气候、物产、烹饪习惯、饮食习惯和背后的民俗、、情趣、审美等等方面的特色。中餐文化包含众多不同的菜系,但这些菜系又统一在共通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,共同构成中餐文化。
与异域饮食文化相比,中餐文化有这些鲜明特色。
首先,擅长研究食材的特性,烹饪方法多样。
中华饮食,特别擅长“因物制宜”,尊重“食材”的天然道性。根据不同食材的天然特性,***用不同的烹饪方法。而且讲究食材的搭配,食材与食材的碰撞,更好的激发食材内蕴,使食材之间相得益彰。
其次,讲究色香味俱全的烹饪原则。
中华饮食的丰富性在于它对色香味的调配。首先要闻起来香,闻着香才能调动食欲,有了食欲,吃起来味道要好。只闻着香,味道棒,仍不满足,还要色美。对饮食完美性的追求,中华饮食做到了极致。为了调配色香味,中华儿女开发出了无数种佐料。佐料一般在烹饪中起到催化剂和点染的作用,佐料与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,为食材的天然性增添了或浓或淡的雕琢味道。
中华饮食,源远流长。在讲究礼仪、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,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。
中餐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,千百年的演进,当然不会再有“孟光接了梁鸿案”那样的日子,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,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。中餐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,目的而不同;不同的地区,也是千差万别。
我国是从哪个朝代才开始吃一日三餐的,以及从哪个朝代开始吃炒菜的?
在原始社会时期,人类还没有“用餐”的概念,而是“饥则求食,饱则弃余”。“定时吃饭”是人类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,中国最晚在商朝时已经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俗。先秦时期,由于农业不发达,粮食有限,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。这两顿饭以今天的标准,可以看作是“早饭”和“晚饭”, 但古人不这么叫。在古代,人们通常把一天中的第一顿叫做“朝食”,或称“饔”,而把第二顿,也就一天中最后的那顿饭叫“餔食”,或称“飧”。
那么古人是如何确定这两顿饭的进餐时间的呢?当然是根据太阳运行来设定,早在远古时代,人们就将一天的时辰划分为12个阶段,太阳刚出来时,叫“日出”。古人一般要等到日上三杆时才吃第一顿饭,也就通常所说的“食时”。当后来十二地支引入对应十二时辰以后,“辰”对应的时段为食时(相当于现在早上7~9时间),因此又有“食时辰”的说法。当太阳运行到西南方的“晡时”,对应十二地支的申时(下午15~17时),人们才开始安排吃第二顿饭,东汉许慎在《说文.食部》中称:“飧,餔也,申时食也。”
秦汉时期,普通人家或者等级较低的官员们多保持“两餐制”,但即便这两顿饭也要因人而异。《墨子·杂守》说,兵士每天吃两顿,食量分为五个等级。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,曾怒而下令“旦日享士卒”,借此犒劳将士,激发士气。 而在贵族中已经普遍实行“三餐制”,汉代按礼仪天子一日四餐,诸侯一日三餐,平民两餐。当年淮南王刘长谋反,被流放时,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,“减一日三餐为两餐”。 “一日三餐”的饮食风俗始于魏晋以后,但真正普及则是在隋唐时期,那时,民间基本上都是一天吃三餐,与现代概念上的的“三餐制”相差无已。这一时期,“中餐”、“午饭”这类词汇开始流行,并大量出现在当时文人诗句中,贾岛的《送贞空二上人》中就有:“林下中餐后,天涯欲去时”;白居易的《咏闲》中则有:“朝眠因客起,午饭伴僧斋”。
中餐、午餐都是“中饭”的意思,因其处于早、晚两顿饭的中间,又在中午时分吃,故又名“中食”、“昼食”,此时的中餐已经成为一天三餐中的主餐,秦汉及之前人们一天中最重要的“朝食”反而退居次位。
需要说明的是,“三餐制”虽然在唐时已经普及,但“两餐制”并没因此就退历史舞台,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饭,有的地方一天吃两顿饭,到明清,乃至今日依然如此。清徐珂《清稗类钞饮食类》就记载了清朝各地的饮食风俗:“我国人日食之次数,南方普通日三次,北方普通日二次”。如当时的兰州人便“日皆二食”,而江淅宁波至绍兴一带则是“日皆三饭”。
而炒菜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,则出现于南北朝时间的《齐民要术》。这本书中,介绍了两种菜的制作方法,一是炒鸡蛋;二是炒鸭肉。炒鸡子(鸡蛋)法:打破,著铜铛中,搅令黄白相杂。细军葱白,下盐米,浑鼓。麻油炒之。甚香美。 鸭煎法:用新成子鸭极肥者,其大如雉,去头,烂治(按,烂疑为切之误),却腥翠五藏(同脏),又 净洗,细创如笼肉。细切葱白,下盐鼓汁。炒令极熟,下椒姜末,食之。不过这样的美食,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得到的。只有到了经济繁荣的两宋时期,随着餐饮业的繁华,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,炒菜才真正兴起。
均起源于宋朝。
一日三餐
其实早在汉朝,诸侯与贵族等上层就已经“一日三餐”,然而因为农业并不发达,大部分的平民百姓依旧是每天吃两顿。宋朝以前,即便是相对富庶的隋唐时代,依旧施行“宵禁”制度。夜幕降临以后,熄灯封禁。
直到宋朝,除了经济发展让当时的百姓生活富裕之外,宋朝正式解除了宵禁制度,用来交易的“市”和用来居住的“坊”逐渐融合,百姓开始有了夜生活,晚饭开始大规模出现,形成了一日三餐。
炒菜
根据《齐民要术》的记载,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炒菜,因为青铜器与铁器以及食用油的限制,当时能够食用炒菜的并不多,主要还是上层与富贵人家。
古代的铁器炊具普及之后,但食用油仍旧匮乏,当时的肉类昂贵,尤其是猪,非常少见;而植物性油脂,古代的植物油主要来自于大豆油,而如今广泛食用的菜籽油并没有,因为古代油菜是用来吃而不是榨油的。
直到宋朝中后期,铁锅与猪油、荏子油、麻子油等广泛推广开来,炒菜开始兴盛起来。炒菜兴盛以后,迅速成为了中国菜的主流之一,而宋朝也开始出现“外卖”这种新时尚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餐美食文化发展变迁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餐美食文化发展变迁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